南都记者获悉,时隔将近两年后,嘀嗒出行三度向港股提交上市招股书。最新一版招股书披露称,凭借轻资产业务模式下的网络规模效应,用户增长以及技术创新,按经调整利润净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计算,嘀嗒出行已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基于出行市场回暖的背景,在包括2023年春节假期前后两周时间在内的30天期间,按促成的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平台的顺风车业务已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表示,拟采取以下策略来进一步发展业务:巩固于顺风车行业的市场领导地位;继续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变现能力并丰富变现渠道;提升技术能力及运营效率,及寻求战略联盟、投资及收购。
去年前9个月顺风车出租车业务收益双降
【资料图】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顺风车行业交易总额预期将从2021年的人民币221亿元增加至2026年的人民币75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0%。2021年,顺风车业务收益占嘀嗒出行总收益已超9成,2020~2021年,顺风车服务费增加带动收益不断增长。但去年前9个月,出于疫情因素,其顺风车、出租车服务收益双降,分别同比下降25%、41%。
据统计,截至2022年9月30日,嘀嗒出行顺风车服务覆盖全国366个城市,拥有约1240万名认证私家车车主,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服务约5740万名顺风车乘客。在2020年、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的9个月,平台分别促成约1.463亿次、1.297亿次及7210万次顺风车行程,同期交易总额分别约为81亿元、78亿元及46亿元人民币。
嘀嗒出行的业务规模
而在出租车业务方面,据招股书统计,截至2022年9月30日,嘀嗒出行已在中国86个城市提供了出租车网约服务,亦与西安、成都、广州、十堰、济南、齐齐哈尔及南宁的地方交通运输部门及出租车协会开展全面的智慧出租车合作,经与53个城市的出租车公司和市级或区级出租车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疫情期间,出行市场普遍受冲击。招股书援引机构报告称,2021年,顺风车市场前三大参与者占91.3%的市场份额,中国出租车市场中前五大在线出行平台的合计市场份额为3.81%。南都记者对比注意到,按2021年交易总额及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是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但市场份额已从2019年的66.5%下降至38.1%;若按出租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在中国出行平台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0.55%降至0.22%。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策略的调整,中国汽车客运市场的交易总额预计可从2021年的6460亿元恢复至2026年的1055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0.3%。”招股书称,“以技术驱动的顺风车服务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先行者及行业龙头,我们已准备就绪捕捉庞大的市场机遇。”“预计到2023年,中国汽车客运市场将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市场规模,并在未来快速增长。从中长期来看,该趋势继续为市场参与者创造巨大的市场机会。”
顺风车市场中唯一实现盈利的参与者
业绩方面,在2020年、2021年全年,以及截至2021年及2022年9月30日的9个月,嘀嗒出行的收益分别为7.542亿元、7.806亿元、5.837亿元及4.283亿元人民币;分别取得亏损21.94亿元、盈利17.31亿元、9.31亿元、7485.2万元。其中2020年录得亏损净额,主要因优先股公允价值跟随本公司的估值大幅上升,导致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而同期经调整利润净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3.433亿元、2.38亿元、1.847亿元及6540万元人民币——按该口径计算,嘀嗒出行自2019年开始,已实现连续三年盈利。
南都记者此前报道,嘀嗒出行曾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两度向港股递交招股书,一度被视为有望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但申请均未有进一步进展。曾有报道称,嘀嗒出行2020年的上市申请未获得批复,主要有关其在运营城市的牌照问题。
继嘀嗒出行首次提交上市申请后,滴滴出行、哈啰出行也先后步入上市阶段:哈啰出行于2021年4月提交赴美上市招股书后,也一直未有进展,但在同年11月获得了2.8亿美元融资,阿里巴巴首次入股。滴滴出行于2021年6月完成美股上市,156天后退市转战港股。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目前已披露的财务业绩,哈啰和滴滴平台均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招股书强调,嘀嗒出行作为纯信息服务平台,“并无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亦不承担任何与持有车辆资产相关的支出”,“采取轻资产业务模式使公司在疫情带来的挑战下仍能保持可持续的表现。”“按经调整利润净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计算,我们于往绩记录期间保持盈利。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经调整利润净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计算,我们过往连续两年一直是中国顺风车市场中唯一实现盈利的主要市场参与者。”
据招股书介绍,嘀嗒出行拟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扩大用户群及强化营销及推广举措,提升平台的技术能力及升级安全机制,增强变现能力及丰富变现渠道,在中国出行市场价值链中选择性地寻求战略联盟、投资收购机会,以及用作营运资本和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