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婷婷
春日南京,街头的咖啡店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歇脚的好去处。和大多数咖啡店热闹的景象不同,位于鼓楼区凤凰西街78号的“看法公式”咖啡店却显得相对安静。从店铺门头到店内白墙,从菜单到餐巾纸,无处不在的手语符号解释了这里之所以安静的原因——这是一家以聋人咖啡师为主的本地咖啡品牌。
(资料图)
顾客:用手语表达一份尊敬
“您好,我是无声咖啡师,请您扫二维码自行下单,如有其他需求可以打字告诉我。感谢谅解,平安喜乐,认真生活!”走进咖啡店,吧台上的提示语引导着顾客开启一段“无声之旅”。每个座位侧面的墙上,还对应着一盏台灯,客人有其他需求可以按下按钮,咖啡师看到灯亮便会上前服务。
假期里,市民范萍萍来到“看法公式”。在点了一杯特调饮品后,她熟练地朝着聋人咖啡师比了个“谢谢”。对于一些日常的手语手势,她已经学了不少。“店内张贴着各种手语示范图示,学起来不难,聋人咖啡师也很乐于和我们互动。”
近几年,南京的新咖啡店层出不穷,但范萍萍最喜欢的还是家门口的这个温馨小店。吸引她的,除了醇香的咖啡,还有一种让人感动的温暖氛围。
她随手拿起一张餐巾纸,示意记者:“你看,这纸巾上写着——‘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互相照亮’,这家店常常举办手语开放日活动,我经常带着孩子参加,走进聋人咖啡师的世界,和他们一同做做手语,让孩子知道——每个劳动者都值得被尊敬。”范萍萍说,“希望我们的一点点善意可以把他们的世界照得更亮。”
聋人咖啡师:用几千次练习做出一杯好咖啡
听力上的缺陷让聋人咖啡师对他人的表情、动作似乎更加敏感,顾客的每个手语动作、每个微笑都像是一盏“灯”,点点星光足以照亮心房。因此,他们也在真诚地回馈着每份善意。在26岁的聋人咖啡师陈秀娟看来,认真制作每一杯高品质的咖啡,就是最好的回馈方式。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家店招聘咖啡师,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应聘。”在“看法公式”店内,陈秀娟用手机打字的方式回忆起她的“咖啡师进阶史”。
和很多人一样,陈秀娟对于咖啡的“初印象”只停留在美式、拿铁这些大众化的品类。在店内专业老师的教学下,她像发现了“新大陆(000997)”一般,对咖啡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如何辨别不同种类的咖啡豆,每种咖啡豆有什么特点,下雨的天气里如何调整咖啡机的温度和湿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快她便能熟记各种理论知识。但想要做出一杯好咖啡,光靠理论还不行,实操才是关键。
陈秀娟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用咖啡机的场景。“机器很大、很贵,我怕把它弄坏了,锅炉温度很高,我不敢碰……”相较于书面语来说,手语更为简化,陈秀娟尽可能用一些关键词全面地表达着感受。
在“看法公式”咖啡店主理人吴丹的鼓励下,陈秀娟壮着胆子慢慢摸索着咖啡机。可难题一个接着一个,等咖啡机操作熟练了,拉花成了另一个坎。
“想要在咖啡表面做出好看的图案,只能靠勤练习,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牛奶。”吴丹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间里,陈秀娟只要一有空就练习拉花,一箱牛奶12瓶,别人用一个礼拜,她两天就用完了。”
为了支持陈秀娟,吴丹买了大量的牛奶供她练习。随着牛奶越用越多,陈秀娟的练习成本也越来越高。“后来,我发了一个朋友圈求助,没想到真的有好心企业主动上门来捐赠牛奶供我们的盲人咖啡师练习,我很是感动。”吴丹说。
几千次的枯燥练习,让陈秀娟“修炼”出绝佳的拉花本领。假期里,店里的客人很多,再难的制作工艺,陈秀娟都不在话下。研磨、压粉、萃取、打奶泡……她动作连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容之间,她收获了自信和自食其力带来的成就感,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也收获了顾客们的尊重。
店主:用爱心埋下“无差别就业”的种子
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凝聚着聋人咖啡师的用心。而这份用心的背后,是因爱而生的理解、支持与助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一位前来求职的聋人咖啡师,他的自信、松弛和有趣,让我决定接纳他成为我们店里的聋人咖啡师。”吴丹说,“聋人群体喜欢抱团,打那以后又有几名听障青年加入我们咖啡师的队伍。老客人说,‘除了多了几个聋人咖啡师,好像一切没有变化。’但其实变化已经在悄然发生……”
这几年,“看法公式”咖啡店陆续调整了门店的菜单、视觉陈列,改造了店面、升级了品牌,还增加了无障碍设施。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聋人咖啡师有更舒心、便利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和顾客之间有更多的互动。
在和聋人群体接触中,吴丹慢慢发现原来聋人融入社会和职场的过程要比想象中艰难得多。“首先,由于聋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手语表达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手语和正常的口语表达在词语顺序上有所不同,因此聋人和正常人,在交流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误会。”
吴丹说,曾经有位聋人咖啡师误解了她的一句善意提醒而选择了离职,还有一位店长也因为和聋人咖啡师之间屡次发生误会而崩溃大哭。“我和店长慢慢明白,健全人不但要理解聋人的语言方式,更要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在因误会产生摩擦时,要更多地给予包容和理解。”
在和聋人接触时,吴丹了解到他们普遍反映此前应聘时都或多或少碰过壁,甚至有的还遭受过歧视。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的残疾人在自力更生中收获喜悦?吴丹带着问题找到了爱德基金会。
“我们发起的‘无声咖啡师’项目,聚焦听障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融合发展,共同营造‘残健共融’的友好环境。”爱德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残健共融”不是简单的庇护式帮扶,也不是单一的捐赠,而是提倡通过优质的技能培训及融合就业在岗培训,为听障人群提供必要支持,以“授人以渔”的方式,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吴丹说:“我们希望这样的培训可以越来越多,让更多的聋人能够走进更多的企业,让更多的企业能够接纳聋人这个就业群体,营造公平和包容的职场环境,在他们心中埋下‘无差别就业’的种子。”
标签: